Q币是腾讯公司开发的网络虚拟货币。Q币犯罪,是指一些不法分子趁机窃取电脑用户信息及其Q币,再转卖获利的违法犯罪行为。
近日,重庆挖出了一条横跨全国的开发制作、策划组织、指挥种植“木马”,再通过“木马”植入盗窃QQ信息,将Q币进行网上销售的网络犯罪产业链。
“Q币犯罪产业链”全程流水作业
今年2月,重庆市公安局网安总队接到多起群众报案,称QQ号码和Q币被非法窃取。警方调查发现失窃的Q币都被换成网络游戏“QQ仙侠传”中的元宝进行了转移,接收者是一个名为“小懒虫”的游戏ID。仅一个月内他便涉及交易QQ号码1471个,折合人民币近29万元。
经调查,“小懒虫”梁某是重庆合川人,与妻子明某在淘宝网开设了一间网店。从2011年7月起,梁某夫妻通过在网店贩卖“QQ仙侠传”元宝,获利达86万余元人民币。警方循线追踪,挖出了梁某的主要联系人“亮亮”。
通过海量数据侦查比对,一个庞大的网络盗窃Q币犯罪链条浮出水面:
一是策划、组织、指挥工作,由网名“亮亮”的犯罪嫌疑人吴某负责。
二是“洗信”和“挂马”,前者由犯罪嫌疑人尹某负责,即按照“亮亮”授意,对盗窃而来的用户QQ信息进行分类处理;后者系网名“香草”的犯罪嫌疑人翁某等五人开设“楠天网络科技公司”作为掩护,通过种植木马病毒,控制客户主机的方式,大肆开展DDOS攻击,导致用户电脑感染。
三是开发盗号辅助软件,犯罪嫌疑人吴某等三人自行开发软件后协助“亮亮”传播木马,收取费用分成。
四是销售环节,如犯罪嫌疑人梁某及犯罪嫌疑人明某,从“亮亮”处以7.0折到7.3折的折扣买进Q币,以游戏元宝形式在网店以7.9折出售,赚取差价。犯罪嫌疑人和某等三人也在“亮亮”指使下,协助梁某夫妇销赃。
由于犯罪嫌疑人分散在全国各地,3月11日,专案组7个抓捕小组在重庆、海口、杭州、福州、泉州、保定、成都同步出击。当日23时45分,18名犯罪嫌疑人全部归案。在进一步侦查中,警方又将木马制作者――武汉某大学二年级研究生王某抓获。
经调查,该团伙自2011年3月以来,涉嫌对1000多万台电脑植入木马,盗取Q币进行贩卖,非法获利600余万元。同时他们还将被盗QQ号码广泛用于诈骗好友、传播垃圾短信等违法犯罪活动。
犯罪呈现智能化+隐蔽性、低成本+高收益特征
十几名犯罪嫌疑人,在不长的时间内轻松窃取上千万电脑用户的信息,作下大案。网络信息安全案为何屡发不绝?
重庆警察学院刑事侦查系教授菀军辉说,主要原因之一是当前网络信息犯罪的智能化、隐秘性强,且多为跨区域作案。记者了解到,此案中犯罪嫌疑人均全程智能化操作;团伙成员遍布各地,之间以虚拟身份联系,资金往来也依托虚假银行账号,并通过各种技术手段隐匿个人真实信息,为警方侦查、取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度。
办案人员说,警方是在缜密侦查后同步出击,才将嫌疑人一网打尽的。否则,团伙成员之间一旦察觉对方网络联系中断,即可能在第一时间销毁各类电子物证。
犯罪成本低、收益高,反复作案几率大,也是网络信息犯罪屡禁难绝的原因之一。菀军辉说,犯罪嫌疑人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,即可实施此类犯罪,且收益往往极高。
由于受害的QQ用户遍布全国,盗窃数额难以固证,且过去取证不充分,司法处理较轻,涉案人员反复作案几率大,造成恶性循环。
以此案中的核心成员“亮亮”为例,他在2009年曾因非法入侵计算机信息系统被打击处理,但仅获刑11个月便又“重出江湖”。
与此同时,犯罪嫌疑人利用了网民一些不健康的上网习惯。以此案为例,木马开发者瞄准色情网站进行传播。网民一旦浏览特定的色情网页或下载特定软件,电脑即被感染。
提高犯罪成本,是有效打击网络信息犯罪关键
记者了解到,该犯罪团伙是一群“青年军”,年纪最大的不过30岁、最小的仅21岁。
专家表示,鉴于网络信息犯罪多发、一些青少年误入歧途的严峻形势,必须由司法部门、网络运营商、广大网民形成合力,对网络信息犯罪实现“立体化”清剿,同时将打击和教育相结合,让青少年远离网络犯罪。
腾讯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,将继续配合国家相关部门,对盗号、盗币等严重侵害QQ用户权益的行为进行打击,还将重点从技术方面对盗号行为进行打击,保障平台的健康、安全。
重庆一家大型综合性网站社区部负责人罗林说,许多木马均依托色情网站进行传播,网民切勿点击浏览,更不要下载来历不明的免费软件、插件。虚拟货币一旦被盗,应及时报案。
办案人员认为,依法加大惩处力度,提高犯罪成本,也是有效打击网络信息犯罪的关键。记者了解到,此案中所有涉案电子物证已及时勘察和查封,目前检察机关已经以涉嫌盗窃犯罪对吴某等11名主要犯罪嫌疑人批准逮捕。
来源: 人民网 |